中医杂谈
各位同行的友人大家好;由于经常有一些朋友咨询我一些中医的问题,但是我发现很多朋友都把《温病学》和《伤寒论》搞反了,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,欢迎大家批评指正。
《温病学》和《伤寒论》作为中医医学四大经典之二,不仅在学术思想上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,更是在临床辩证用药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。自清代以来,随着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,在中医界围绕着对温病学的评价及其与伤寒论的关系展开争论。伤寒论学派认为: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,温病自属其中。而温病学派则认为:温病讲温热性外感病而伤寒讲风寒性外感,把两者对立起来。
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不同,它形成的年代较晚。在《黄帝内经》虽然也提到了温病,比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中说:“冬伤于寒,春必病温”,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中又说:“冬伤于寒,春必温病”。这两篇都指出了冬天感受寒邪,春天必然要发生温病,至于为什么会这样,这两篇里都没讲,但是已经把问题提出来了,这就给后世对伏气温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。温病学说形成的时期应该说是清代的中期,由叶天士提出的到现在也就200多年,是经过无数医学家的不断努力才逐步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。相反,人们对伤寒病的认识比较早,自东汉末年《伤寒论》成书,伤寒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,后世对它的研究也比较深入。《伤寒论》是阐述多种外感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,是一部理、法、方、药具备的经典医著。而温病学的发展是在《伤寒论》对外感病的证治基础上建立的。但温病从始至终都不能等同于伤寒,二者的病因、病机、治法上虽有相交之处,但伤寒并不能涵括温病。
前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,体会出温病的病理变化,证候传变都与伤寒不尽相同。伤寒之邪留恋在表,然后化热入里;而温热之邪则传变最速,且多伏邪为病,所以发病不久,即可呈现出内外上下同时俱热的见证。这样,在临床上单纯地用六经进行分证,就觉得不够全面,因此通过不断的临床观察,便总结出了卫、气、营、血和三焦的辨证纲领,以补充六经辨证的不足。
以上即是本人对 《温病学》和《伤寒论》的一些观点,由于篇幅有限不在赘述,下期继续给大家深入的讲解。